Product category
《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與(yu) 預報管理辦法》已於(yu) 2021年12月7日經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第16次常務會(hui) 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2年1月24日起施行。
今農(nong) 和大家一起學習(xi) 一下這部法律吧!
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與(yu) 預報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wei) 了規範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與(yu) 預報工作,織牢織密監測預警網絡,有效防治農(nong) 作物病蟲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有效供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法》《農(nong) 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等相關(guan) 法律、行政法規,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植物保護工作機構或植物病蟲害預防控製機構(以下統稱“植保機構")開展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調查、信息報送、分析預測和預報發布等監督管理和有關(guan) 技術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負責全國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與(yu) 預報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與(yu) 預報的監督管理工作。
植保機構負責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與(yu) 預報的有關(guan) 技術工作。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應當將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與(yu) 預報工作經費(含監測設備運行維護費等)納入本級部門預算。
第五條 支持和鼓勵科研教學單位、學術團體(ti) 、企業(ye) 等組織和個(ge) 人開展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與(yu) 預報相關(guan) 技術研究和產(chan) 品研發。
第六條 對在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與(yu) 預報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ge) 人,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予以表彰。
第七條 從(cong) 事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與(yu) 預報工作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享受農(nong) 業(ye) 有毒有害保健津貼、高溫補貼等相應的勞保權益。
第二章 監測網絡建設
第八條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和省級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分別編製全國和本行政區域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建設規劃或方案,按照分級負責、共建共用、聚點成網原則,開展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建設。
第九條 縣級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植保機構,應當根據農(nong) 作物種植結構和病蟲害監測工作需要,原則上按照耕地麵積平原地區每5萬(wan) -10萬(wan) 畝(mu) 、丘陵山區每3萬(wan) -5萬(wan) 畝(mu) 設立不少於(yu) 1個(ge) 田間監測點的標準,組建縣級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並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
地市級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植保機構,可以根據當地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工作需要,組建地市級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
省級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植保機構,根據本行政區域一、二類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工作需要,選擇一定數量的縣級植保機構,作為(wei) 省級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重點站,組建省級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及其所屬的植保機構,根據一類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工作需要,選擇一定數量的省級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重點站,作為(wei) 全國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區域站,組建全國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
第十條 全國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區域站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位於(yu) 農(nong) 作物病蟲害發生源頭區、境外病蟲源早期遷入區、境內(nei) 遷飛流行過渡區、常年重發區,以及糧食作物主產(chan) 區或經濟作物優(you) 勢區;
(二)具有農(nong) 作物病蟲害係統觀測場(圃)、配備自動化可視化監測設施設備的田間監測點,配備監測調查所需交通工具;
(三)具有相應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5人以上;
(四)具有完備的工作崗位責任和考核製度。
縣級和地市級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網絡以及省級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重點站參照前款規定進行建設。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植保機構,應當加強農(nong) 作物病蟲害觀測場(圃)、監測檢測儀(yi) 器設備、信息化平台等基礎設施和條件建設,加強對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設施設備的管理、維護和更新。強化必要的監測調查交通工具保障。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植保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農(nong) 作物病蟲害測報隊伍,配備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加強技術培訓,保障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工作正常開展。
第十三條 從(cong) 事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應當具有植物保護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大專(zhuan) 以上學曆或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初級以上技術職稱。
鄉(xiang) 鎮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機構承擔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的人員,應當具有植物保護專(zhuan) 業(ye) 知識或相關(guan) 工作背景。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植保機構可以通過政府購買(mai) 服務等方式,委托或聘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者等有關(guan) 單位和個(ge) 人,開展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
第三章 監測與(yu) 信息報送
第十四條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所屬的植保機構、省級植保機構應當根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農(nong) 作物病蟲害防治需要,按照服務生產(chan) 、簡便易行的原則,依據或參照農(nong) 作物病蟲害測報調查技術規範國家標準或行業(ye) 標準,分別製定一類和二類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調查方法。
縣級和地市級植保機構應當根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農(nong) 作物病蟲害防治需要,製定三類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調查方法。
開展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應當根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要求,並遵循依據前兩(liang) 款規定製定的監測調查方法。
第十五條 縣級和地市級植保機構應當采取田間監測點定點監測與(yu) 大田定期普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監測。
全國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區域站、省級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重點站應當重點開展一類和二類農(nong) 作物病蟲害係統監測。
第十六條 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信息實行定期報送和緊急報告製度。
全國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區域站、省級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重點站應當及時收集匯總本行政區域一類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信息,按照要求定期報送。
一類農(nong) 作物病蟲害發生關(guan) 鍵時期,實行一周一報製度。省級植保機構每周收集匯總本行政區域農(nong) 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同時報送省級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所屬的植保機構。
如遇農(nong) 作物病蟲害新發、突發、暴發等緊急情況,縣級以上地方植保機構應當在核實情況後,在24小時內(nei) 報告同級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和上一級植保機構;特別嚴(yan) 重的,直接報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及其所屬的植保機構。
二、三類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信息報告製度,由省級人民政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製定。
任何單位和個(ge) 人不得謊報農(nong) 作物病蟲害發生信息,不得授意他人編造虛假信息,不得阻撓他人如實報告。
第十七條 全國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區域站和省級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重點站的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數據等信息,未經其主管植保機構同意,不得擅自對外提供。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植保機構應當加強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監測信息平台建設、運行和維護,做好監測調查數據及預報資料的采集傳(chuan) 輸、分析處理、匯總上報和保存工作,保證數據安全。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植保機構應當按照全國植保專(zhuan) 業(ye) 統計調查製度要求,做好年度農(nong) 作物病蟲害發生防治信息等調查統計工作。
第四章 預測預報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植保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農(nong) 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會(hui) 商製度,及時組織相關(guan) 專(zhuan) 家綜合分析監測信息,科學研判農(nong) 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
第二十一條 農(nong) 作物病蟲害預報應當包括農(nong) 作物病蟲害發生以及可能發生的種類、時間、範圍、程度以及預防控製措施等內(nei) 容,並注明發布機構、發布時間等。
農(nong) 作物病蟲害預報分為(wei) 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警報。長期預報應當在距防治適期30天以上發布;中期預報應當在距防治適期10天至30天發布;短期預報應當在距防治適期5天至10天發布。農(nong) 作物病蟲害一旦出現突發、暴發勢頭,立即發布警報。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植保機構具體(ti) 負責本行政區域農(nong) 作物病蟲害預報發布工作。其他單位和個(ge) 人不得向社會(hui) 發布農(nong) 作物病蟲害預報;擅自向社會(hui) 發布農(nong) 作物病蟲害預報的,依據《農(nong) 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第四十一條處理。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所屬的植保機構重點發布全國一類農(nong) 作物病蟲害長期、中期預報和警報。省級植保機構重點發布本行政區域一類、二類農(nong) 作物病蟲害長期、中期預報和警報。縣級和地市級植保機構發布本行政區域主要農(nong) 作物病蟲害長期、中期、短期預報和警報。
第二十三條 發布農(nong) 作物病蟲害預報,可通過廣播、報刊、電視、網站、公眾(zhong) 號等渠道向社會(hui) 公開。
任何單位和個(ge) 人轉載農(nong) 作物病蟲害預報的,應當注明發布機構和發布時間,不得更改預報的內(nei) 容和結論。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四條 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信息的報告與(yu) 發布,依照《農(nong) 業(ye) 植物疫情報告與(yu) 發布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ong) 業(ye) 部令2010年第4號)執行。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自2022年1月24日起施行。